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
模式创新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是学校特色建
设的关键。职业教育既然作为一个类型存在于高等教育的丛林中,必
然需要其具备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有凸显特征的改革方向。摆脱学
科教育的职业教育雏形影响,以特色专业建设与改革为核心,以校企
合作为平台,以培养社会急需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建设适合社会
进步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使得高职院校定位准确、安于其位、
办出特色,才能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新跨越。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直接面对社会就业
岗位的选择,而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用人标准和素质要求,
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不仅需要遵循教学规律,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需
要。所以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引入企业的参与,进行社会
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并通过企业专家的认证。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修订过程中必须满足以下原则:
1.以专业面向岗位分析为前提的专业素质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起源于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生
源的知识水平分析,寻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起点。通过深入地市场调研,
跟踪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确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专业的职业
面向(主要就业单位、部门和岗位)。依据生源的知识水平和就业岗
位主要工作任务对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准确定位,
并确定应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明确专业学生毕业标准,从而
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2.以专业素质定位为依据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支撑目标实现
的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重点在于主干课程
及教学要求的设置,主要职业技能训练及教学要求的设计,专业教学
进程表的编制,各类课程的学时与学分安排。从而形成以能力为核心,
以素质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分析相同专业在不同岗位上的能
力要求,形成相同专业基础平台上的不同岗位特定能力的方向培养,
确定支撑特定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满足企业岗位能力需求。
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核心课程的设置,关键在于广泛深入地社会调查,注重分析和研
究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特别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技
术的发展趋势。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
业资格要求,依据工作频率分析法,归纳出专业培养的若干个行动领
域,并转换成相应的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设计职
业课程链,把企业的岗位技术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
试大纲与课程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课程考核相贯
通,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4.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平台的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智育、理论与实践
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挥学分制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逐
步推进课程的整合与改造,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加大选修课的开发
力度,提供学生自我发展的选择空间,实施实验实训基地的开放管理,
将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纳入学分制管理,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
化,将学生日常管理纳入到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高
职学院学分制相适应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内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全面
覆盖整个专业教学过程。
5.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素质的形成依托
实践。建立适合专业培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
过程,体现着专业课程结构的职业教育特征。因此要设计以校内实验、
训练、实习为重点,校外实习、综合实训为延伸,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为基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方向,企业技术人员为实训教学主体
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淡化课堂教学的学科
痕迹,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注重生产性、工艺性、综合性实训,
使学生更好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能。
二、以岗位需求为特征,设计贯穿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教学体系的设计。职业教育改革的重
点之一是以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分析为依据,建立起一个适合专业人
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体系的建设中,必须打破学科教学
的约束,建立起以工学结合为特征,贯穿能力培养、体现岗位需求的
教学体系。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工学结合
途径,以掌握专业技术和专业能力为主体,建设基于工作过程获得能
力递升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提升旨在提高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
1.以职业教育为特色,建设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分析结论,
体现企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选择,设计支撑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
按照通识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职业方向课和职业素质课的
课程体系,按照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设计学分课程构架,设计项
目教学模块,以完成项目教学模块为学期划分,从而实现多学期分段
式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各专业课程体系中,要依据职业技能资格取
证的工种,强化核心课程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加大适合社会需求和学
生自我发展的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实施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三年期间的
全覆盖。从而确保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实现专业=
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以任务驱动为依据,建立循序渐进的专业实践体系
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的关键在于实践
教学体系的建立。根据专业培养能力不同阶段的任务区别,将能力培
养的实践教学设计为若干阶段: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适应社会能力
阶段;培养大类专业基本能力的基本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面向需
求的技术技能阶段;培养满足专业方向的核心技能阶段;培养学生综
合能力的综合技能阶段等等。通过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
实现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同一性和相异性的统一,同一专业不
同就业岗位群的实践教学方向分枝,使得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专业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 3.以项目导向为指导,设计“工学交替”的专业
教学体系
专业教学体系是专业培养理念与途径的体现,影响着教学内容与
途径的先进程度,实施“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学生
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融入基本技能训练;第二
学年主要以针对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实施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主
要依托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第三学年在学校完成职业核心课程的
学习后,选择相应就业岗位群,在校内进行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安排
在就业顶岗实习单位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技能实训,并在完成毕业编写
后返校答辩。全过程覆盖的适应社会能力的教育与训练按照地点不同,
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这样,通过学校—企业—学校—企业—学校
的闭环教学途径,并结合以项目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专
业“工学交替”的专业教学体系,使培养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的需求,
实施的专业教学更加贴近生产一线。
三、以企业资源为补充,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资
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发展与进步,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实
施依托于企业的合作。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给我们以启迪,没有
企业作为职业学校的支撑,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品牌专业,也就不可能
实现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那么与企业的合作,就不仅需要企业全过程
的参与学校教学,更需要的是企业有效资源的投入,以弥补当前我国
职业教育的资源不足,形成校企互动互惠、效益良好的长效机制,共
同完成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1.企业介入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
职业学院实行董事会指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一种模式创新,学院
董事会主要成员单位引入企业,以便把握学院教学建设与发展重大事
项的决策。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介入的专家委员会是一项必要改革,
以便研究和论证学院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的具体方案;成立校企合作
工作委员会,以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管理。系部成立校企合作工作
委员会,吸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以实现校企合作项
目具体实施,构建专业特色,实现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
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建设企业参与学生学习评价机制
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不仅体现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
实习计划,共同承担教学及教材编写,更要注重对专业标准、课程标
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制定的参与,以体现专业教学与产业生产的对
接。通过企业人员介入课程教学与考核、实训环节指导与考核、毕业
指导与考核等,来拓展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外延,充实学生通过现场
经历充实技能教学的内涵,从而促进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3.校企共同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借助于企
业的资源弥补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困境。由学校提供场地
和管理,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和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持,建设和完善“校
中厂”实训基地,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提供支撑。并由企业技术人
员担当实训课程主讲教师,以提高校内实训实习项目开出率和实践教
学水平。利用企业优质的人力、技术和设备资源,建立“厂中校”实
训基地,以实现技术含量高、设备投资大和生产环境难以仿真的实训
项目教学,满足专业现场实习需要,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
高质量的基地拓展,确保实践教学计划落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商品生产的现代化,社会各行各业对
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发生转变,更加看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能力递升为主线,
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的质量跨越,
培养高端技能型的企业一线员工主力,为提高企业人才密度提供人力
资源和智力保障。